·学院主页 院长信箱 书记信箱 联系我们 FAQ 本科 | 硕士 | 博士 | MBA | EMBA | MPAcc | EDP
English Version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赵仲匡博士分享多元化并购溢价
更多
发布日期:2016-11-01 点击数:

 

(304永利集团官网入口新闻宣传中心实习记者 龙海文/文、摄)10月24晚,在304永利集团官网入口116教室,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专业博士赵仲匡做客我院第215期喻园管理论坛,带来一场主题为“另起炉灶还是旧瓶新酒?来自多元化并购溢价的证据”的精彩演讲。本次论坛由我院财务金融系系主任薛明皋教授主持,本科2016级财务班教师班主任王向阳副教授、多名本院博士生及本科2016级财务班新生参加了这次论坛。

在本次讲座中,赵仲匡着重介绍了多元化并购中“另起炉灶”所产生的溢价及根据企业转型和升级的力度来解释多元化溢价的现象。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专业博士赵仲匡

首先,赵仲匡分享了他的研究动机:他发现,相对于同行业的并购而言,多元化并购的市场反应存在溢价,而业绩差的企业更多地从事多元化并购,并且多元化并购后基本得到更大改善。因此赵仲匡团队收集了从2008年到2014年间274个重大资产重组的样本来对此进行研究解释,他将“垂直并购”、“旧瓶新酒”、“另起炉灶”三种并购形式做对比,运用market model计算之后发现只有“另起炉灶”这一类型存在显著的并购溢价,他还通过控制变量法研究发现业绩越差的企业越倾向于“另起炉灶”型并购。

讲座现场

赵仲匡提出,以直接的证据来看,企业转型和升级的力度可以解释多元化溢价:新业务利润占比Rp度量企业的转型力度,新旧业务利润差额Lrc度量企业的升级力度。同时,他也总结了以往解释多元化并购的三种文献,包括代理问题、内部市场理论以及生命周期理论。对于代理问题,一个混淆因素是,采取多元化并购的企业代理问题更不严重?赵仲匡为我们列举出了所有者与管理层之间的利益不一致以及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利益矛盾这两类代理问题,并用形象的例子一一阐述,最后得出管理层代理变量对并购类型选择并无影响这一结论。接着,赵仲匡将内部市场理论中的交易成本理论和稀缺资源理论一一推倒,他认为,生命周期理论或许能够部分地解释之前的现象,但无法解释业绩更差的企业更多地存在多元化并购这一现象。在讲座的最后,赵仲匡还提出了对于本次论坛主题的后续研究,这也是他一直在思考探索的一些问题。

在最后的讨论交流环节,同学们踊跃地就本次讲座内容提出了自己存在的疑惑,赵仲匡耐心地逐一解答,并表示同学们的问题也为他往后对此文章的修正完善提供了思路。

信息资源
友情链接